- 故障表现:箱内不同区域温差超过 ±2℃,影响测试一致性。
- 可能原因:
- 风道内积尘或杂物堵塞,导致气流循环不畅。
- 风机叶轮磨损或皮带松弛,转速不足。
- 冷热风门切换异常,冷热气流混合不均。
- 维修措施:
- 拆卸风道挡板,用压缩空气清理灰尘,清除异物。
- 检查风机皮带张紧度,磨损严重时更换皮带;叶轮积尘需用中性清洁剂刷洗。
- 调试风门驱动电机,检查电磁阀是否卡顿,必要时更换密封件。
- 故障表现:设定高温(如 150℃)时,升温速率低于 0.5℃/min 或无法到达设定值。
- 可能原因:
- 加热管表面结垢或部分电阻丝熔断,加热功率下降。
- 固态继电器触点氧化,导致电流输出不足。
- 温控仪表参数漂移,PID 调节异常。
- 维修措施:
- 断电后拆卸加热管,用砂纸打磨表面水垢,测量电阻值,损坏的加热管需整体更换。
- 更换固态继电器,或用酒精擦拭触点氧化层。
- 重新校准温控仪表,输入厂家提供的默认 PID 参数(如 P=15%、I=30s、D=10s)。
- 故障表现:低温(如 - 40℃)到达时间超过额定值,或温度维持波动大。
- 可能原因:
- 制冷剂泄漏(常见于铜管焊接处),系统压力不足。
- 冷凝器散热不良,翅片积尘或风扇停转。
- 干燥过滤器堵塞,导致制冷剂流量受限。
- 维修措施:
- 用卤素检漏仪检测漏点,补焊后抽真空并按厂家标注量充注 R404A 等制冷剂。
- 每周用毛刷清理冷凝器翅片灰尘,检查风扇电容是否失效,更换损坏部件。
- 更换干燥过滤器,必要时同时更换膨胀阀。
- 故障表现:触摸屏显示乱码、程序运行中断或报警代码(如 E01、E03)。
- 可能原因:
- 电源电压波动超过 ±10%,导致控制板元件损坏。
- 温度传感器(PT100)接线松动或探头受潮失灵。
- PLC 程序错误,多因误操作或电磁干扰引起。
- 维修措施:
- 配置稳压器,检查控制板保险丝及电容,更换烧毁元件。
- 重新焊接传感器接线,探头受潮时用硅胶密封或更换新传感器。
- 联系厂家技术人员远程刷新 PLC 程序,或在控制箱内加装抗干扰磁环。
- 每日检查:
- 观察压缩机运行电流(正常范围 10-15A)及高低压表压力(高压 1.2-1.8MPa,低压 0.2-0.4MPa)。
- 擦拭箱体外壁及玻璃观察窗,避免腐蚀性气体残留。
- 每周维护:
- 用软布蘸取中性清洁剂擦拭箱体内胆,清除测试样品残留的冷凝水或挥发物。
- 检查门封条密封性,若老化变形需及时更换,防止冷量流失。
- 每月项目:
- 清理制冷系统散热风扇网罩,用压缩空气吹扫控制箱内灰尘。
- 校准温度均匀度:放置 3 支标准温度计,运行温度循环后对比显示值,偏差超过 ±1℃需调整。
- 每季度项目:
- 检查加热管接线端子紧固度,涂抹导热硅脂防止接触不良。
- 对风机、风门驱动电机等转动部件加注耐高温润滑脂(如二硫化钼油脂)。
- 若停用超过 15 天,需:
- 排空箱体内积水,开启箱门通风 24 小时防止霉菌滋生。
- 断开主电源,在控制箱内放置防潮剂,并用防尘罩覆盖设备。
- 每月通电运行 1 次(空载),每次 2 小时,维持压缩机润滑油流动性。
- 维修前必须切断电源,制冷系统检修需佩戴防护手套,避免制冷剂冻伤。
- 非专业人员禁止拆卸加热管、压缩机等高压部件,涉及制冷剂操作需由持证人员完成。
- 建立设备维护档案,记录故障处理时间、更换部件型号及校准数据,便于追溯设备性能变化。
通过规范化的故障排查与周期性保养,可有效降低冷热冲击试验箱的故障率,确保温度模拟环境的稳定性与测试数据的准确性。